您当前的位置:国联资源网 > 专家库 > 节能环保行业专家 > 刘炯天
刘炯天
所属行业:
节能环保
职务:
暂无
特殊成就:
暂无资料
个人简介

  人物简介

  姓名:刘炯天

  性别:男

  出生时间:1963年1月

  职业: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选矿工程专家。长期从事微泡粒矿物分选理论与技术研究,是我国煤炭与矿物加工学科年轻学术带头人之一。

  在职情况:在职

  研究方向:微泡粒矿物分选理论与技术

  人物履历

  1983年6月本科毕业于东北工学院矿物加工工程专业;

  1989年获中国矿业大学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硕士学位;

  1999年获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博士学位;

  历任中国矿业大学能源化工系副主任、化工学院院长;

  2007年8月,任中共中国矿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200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学术兼职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选煤分会常务理事。

  中国煤炭学会理事。

  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化学化工学部委员。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委员(第五届)。

  广东省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省部产学研创新联盟副理事长、创新联盟工程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国际选煤大会分会执行主席(第十五届)。

  学术成果

  提出旋流-静态微泡柱分离方法

  发明微泡柱分选设备与工艺,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微细柱分选技术。打破浮选柱“静态”矿化的传统理念,创造性地把旋流矿化、管流矿化等高紊流矿化 方式置入浮选柱中,形成逆流矿化、旋流矿化、管流矿化三种矿化方式的有序集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微细柱分选技术。国内应用三百余家企业,出口越南与印 尼,获美国、澳大利亚、中国发明专利授权,实用新型专利七项。被评为首届煤炭工业十大科技成果及“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优秀成果,《旋流-静态微泡浮选 柱及洁净煤制备研究》被评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旋流-静态微泡柱分离方法和设备》获02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开发煤脱硫与深度降灰工艺

  建立我国首座超净煤制备厂与废弃煤泥利用工程,为我国难选煤脱硫降灰做出重要贡献。作为技术负责人之一,开发煤脱硫与深度降灰工艺,无机硫脱出 率达80%并生产出低硫冶金精煤。这项工程曾创造了分选工艺、关键设备及指标水平的国内领先,实现了选煤工艺的重要变革,获9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 四名)。通过与活性炭制备工艺集成,主持建立我国超净煤制备生产线(“863”项目,国家“双高一优”工程)。主持开发废弃煤泥加工工艺并建立30万吨/ 年高灰煤泥生产线(国家重点技术创新工程)。

  发明矿物凝聚剂净水方法

  实现难沉降煤泥水的高效循环利用。针对我国难沉降煤泥水问题,提出了聚沉煤泥水,使难沉降煤泥水变成易沉降煤泥水的思路,发明了利用添加天然矿 物澄清煤泥水的方法与技术。该技术解决了“高含泥影响质量”、“石灰板结”、“透水矿选煤”、“软岩煤层开采”等煤泥水难沉降引发的生产难题,列国家重点 科技推广项目,用于五十余家企业。获授权发明专利一项,中国高校技术发明一等奖。   开发矿物柱分选设备与短流程工艺,把柱分选技术应用于矿物分选。提出通过过程强化来解决贫细杂难选矿物分选难题的思路。完成“大型矿用微泡柱开发”、 “全流程柱分选工艺”“十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建立65吨/时的柱分选提铁降硅系统,2000吨/日的两段铜分选系统,3600吨/日的钨粗选两段 分选系统。技术应用国内十余家大型矿山。

  倡导选矿过程研究并寻求在煤炭深度脱硫降灰

  贫杂难选矿物分选方面的突破。提出多种矿化方式集成的梯级优化分选方法,把旋流场、高度紊流等强化方法用于煤脱硫及超纯制备;提出过程设计与耦合进行难选矿物分选。形成微泡柱分选与洁净煤技术、选矿过程设计与矿物柱分选的研究方向。

  主持国家杰出青年基金、“863”、国家重点技术创新、国家重点技术推广项目。

  “九五”以来连续主持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

  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等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15项,获授权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7项,发表论文99篇,SCI、EI收录29篇。 编写教材4部,建成《矿物加工学》国家精品课程。

  代表性著作 : 《矿物加工学》   代表性论文 : 煤泥水中黏土颗粒对钙离子的吸附实验研究及机理探讨

  个人荣誉

  全国模范教师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人选

  教育部全国优秀青年教师奖

  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2001年全国百篇)获奖者

  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评选(2010年)获奖者

  中国青年科技奖

  江苏省“十大”杰出青年

  江苏省新长征突击手标兵

  江苏省青年科学家奖

  江苏省“333工程”首批中青年首席科学家

  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荣誉称号

  2008年6月荣获中国第七届光华青年奖

  刘炯天领导的“流态化清洁煤理论与技术”团队被列为省“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培养对象

  2009年荣膺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院士

  事迹介绍

  落后技术和灾难激发了他无悔的人生追求

  1983年,刘炯天从东北大学毕业,来到地处苏北的中国矿业大学工作,来学校报到后,他就被派往淮北的芦岭煤矿劳动与实习半年。当年仅20岁的 他接受这样的工作安排时,心里是有情绪的,因为当时高校的年轻教师已掀起了学习外语出国的热潮。到现场后,有两件事深深地打动了他。一件是当时闻名全国的 芦岭煤矿火灾事故,煤矿工人历险升井后那惶恐无助的眼神以及矿工家属被隔离在大门外那期盼哀求的目光,使他至今都历历在目。另一件事是他所在的选煤厂,由 于技术落后再加上系统不完善,造成产品质量差,煤泥水到处流淌,不仅只有穿靴子才能进入厂内,而且附近农田也到处是煤泥水,既浪费了煤炭又污染了环境。当 穿着笨重的靴子去上班时,他感受到了作为一个选矿人的愧疚,更感受到了作为一个选矿人的责任。这两件事情的经历,使他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并最终促使他下 定决心,要为改变这种状况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劳动实习结束后回到学校,他经过认真思考,郑重地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并向党组织表示要把自己的青春和智慧献给煤炭科教事业。

  求索路漫漫,辛勤耕耘才会有不凡收获

  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中国的发展离不开煤炭。但硫和灰份是与煤伴生的有害成份,如何脱硫降灰洁净煤炭是一项世界难题,也是各国能源科学家研究 的重点。面对我国煤炭杂质含量高、分选难的特殊情况,国家组织了“八五”、“九五”重点科技攻关,并把这项艰巨任务交给了中国矿业大学。这是国家赋予中国 矿业大学相关专业教师的职责。在这样的情况下,他选择了细粒煤脱硫降灰的研究方向,开始了攻克这一难题的艰苦历程。

  万事开头难。课题组成立了,但一切都是白手起家,缺经费、没设备自己想办法,没有场地他们自己开辟,搭建试验台他们自己割钢板、焊构架。切割和 粘结有机玻璃放出的烟尘和难闻气味,使他常常感到头痛甚至呕吐,干一会儿就得出去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就这样,经过两个月努力,他们建起第一个试验装置。也 就是在这套因陋就简的设备上,他们完成了试验并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我国的煤炭集中在西部,他们的战场也随着煤炭开发战略的变化而转移。无论是在重庆的偏僻山区,还是在内蒙古荒凉的沙漠,他带领课题组住简陋厂 房,与现场人员同劳动,一呆就是几个月。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努力得到了回报:他作为第一设计人获得了美国、澳大利亚和中国共四项发明专利及六项中国实用 新型专利,形成了自主知识产权。十几年来,他作为项目负责人先后承担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863”、“九五”、“十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国家技术创新 工程、国家重点科技推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22项国家、省部级以及国际合作项目,提出了梯级优化分选理论并研究出了旋流-静态微泡柱分选方法,完成了六 乘六米国际上最大规格设备的研制任务,并使该研制技术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目前该设备在国内近两百家企业应用,并出口印尼与越南,据不完全统计,其年效 益超亿元。199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2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还被评为“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优秀成果。

  为完成好工作累了自己苦了家人

  今年春节前,他们承担的鞍钢铁矿项目开始了工业试验,进行试验期间遇上了多年少有的寒冷,厂房不保温,滴水成冰,光阀门就冻裂了十几个。试验刚 开始,系统不时漏水,稍不注意就会把棉袄湿透,而湿透的棉袄很快就结冰变硬,只好脱下来放在暖气片上烘烤,人靠在暖气片旁取暖。为检查设备状况,他下到七 八米深的柱底,里面到处结冰,又暗又滑,上面的水滴到他的头上、脖子里,衣服上也结上了冰。他们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完成着试验任务。

  东北项目刚告一段落,西北的工业试验又开始了,而这时已临近过年,课题组年轻同志长年在外奔波,应该让他们回去和家人团聚过个年,于是他安排其 他人回家,自己转车去西北。在火车上他打电话告诉妻子自己的行程安排,到试验现场后立即投入工作,大年三

研究成果及获奖介绍

  人物简介

  姓名:刘炯天

  性别:男

  出生时间:1963年1月

  职业: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选矿工程专家。长期从事微泡粒矿物分选理论与技术研究,是我国煤炭与矿物加工学科年轻学术带头人之一。

  在职情况:在职

  研究方向:微泡粒矿物分选理论与技术

  人物履历

  1983年6月本科毕业于东北工学院矿物加工工程专业;

  1989年获中国矿业大学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硕士学位;

  1999年获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博士学位;

  历任中国矿业大学能源化工系副主任、化工学院院长;

  2007年8月,任中共中国矿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200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学术兼职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选煤分会常务理事。

  中国煤炭学会理事。

  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化学化工学部委员。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委员(第五届)。

  广东省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省部产学研创新联盟副理事长、创新联盟工程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国际选煤大会分会执行主席(第十五届)。

  学术成果

  提出旋流-静态微泡柱分离方法

  发明微泡柱分选设备与工艺,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微细柱分选技术。打破浮选柱“静态”矿化的传统理念,创造性地把旋流矿化、管流矿化等高紊流矿化 方式置入浮选柱中,形成逆流矿化、旋流矿化、管流矿化三种矿化方式的有序集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微细柱分选技术。国内应用三百余家企业,出口越南与印 尼,获美国、澳大利亚、中国发明专利授权,实用新型专利七项。被评为首届煤炭工业十大科技成果及“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优秀成果,《旋流-静态微泡浮选 柱及洁净煤制备研究》被评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旋流-静态微泡柱分离方法和设备》获02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开发煤脱硫与深度降灰工艺

  建立我国首座超净煤制备厂与废弃煤泥利用工程,为我国难选煤脱硫降灰做出重要贡献。作为技术负责人之一,开发煤脱硫与深度降灰工艺,无机硫脱出 率达80%并生产出低硫冶金精煤。这项工程曾创造了分选工艺、关键设备及指标水平的国内领先,实现了选煤工艺的重要变革,获9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 四名)。通过与活性炭制备工艺集成,主持建立我国超净煤制备生产线(“863”项目,国家“双高一优”工程)。主持开发废弃煤泥加工工艺并建立30万吨/ 年高灰煤泥生产线(国家重点技术创新工程)。

  发明矿物凝聚剂净水方法

  实现难沉降煤泥水的高效循环利用。针对我国难沉降煤泥水问题,提出了聚沉煤泥水,使难沉降煤泥水变成易沉降煤泥水的思路,发明了利用添加天然矿 物澄清煤泥水的方法与技术。该技术解决了“高含泥影响质量”、“石灰板结”、“透水矿选煤”、“软岩煤层开采”等煤泥水难沉降引发的生产难题,列国家重点 科技推广项目,用于五十余家企业。获授权发明专利一项,中国高校技术发明一等奖。   开发矿物柱分选设备与短流程工艺,把柱分选技术应用于矿物分选。提出通过过程强化来解决贫细杂难选矿物分选难题的思路。完成“大型矿用微泡柱开发”、 “全流程柱分选工艺”“十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建立65吨/时的柱分选提铁降硅系统,2000吨/日的两段铜分选系统,3600吨/日的钨粗选两段 分选系统。技术应用国内十余家大型矿山。

  倡导选矿过程研究并寻求在煤炭深度脱硫降灰

  贫杂难选矿物分选方面的突破。提出多种矿化方式集成的梯级优化分选方法,把旋流场、高度紊流等强化方法用于煤脱硫及超纯制备;提出过程设计与耦合进行难选矿物分选。形成微泡柱分选与洁净煤技术、选矿过程设计与矿物柱分选的研究方向。

  主持国家杰出青年基金、“863”、国家重点技术创新、国家重点技术推广项目。

  “九五”以来连续主持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

  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等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15项,获授权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7项,发表论文99篇,SCI、EI收录29篇。 编写教材4部,建成《矿物加工学》国家精品课程。

  代表性著作 : 《矿物加工学》   代表性论文 : 煤泥水中黏土颗粒对钙离子的吸附实验研究及机理探讨

  个人荣誉

  全国模范教师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人选

  教育部全国优秀青年教师奖

  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2001年全国百篇)获奖者

  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评选(2010年)获奖者

  中国青年科技奖

  江苏省“十大”杰出青年

  江苏省新长征突击手标兵

  江苏省青年科学家奖

  江苏省“333工程”首批中青年首席科学家

  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荣誉称号

  2008年6月荣获中国第七届光华青年奖

  刘炯天领导的“流态化清洁煤理论与技术”团队被列为省“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培养对象

  2009年荣膺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院士

  事迹介绍

  落后技术和灾难激发了他无悔的人生追求

  1983年,刘炯天从东北大学毕业,来到地处苏北的中国矿业大学工作,来学校报到后,他就被派往淮北的芦岭煤矿劳动与实习半年。当年仅20岁的 他接受这样的工作安排时,心里是有情绪的,因为当时高校的年轻教师已掀起了学习外语出国的热潮。到现场后,有两件事深深地打动了他。一件是当时闻名全国的 芦岭煤矿火灾事故,煤矿工人历险升井后那惶恐无助的眼神以及矿工家属被隔离在大门外那期盼哀求的目光,使他至今都历历在目。另一件事是他所在的选煤厂,由 于技术落后再加上系统不完善,造成产品质量差,煤泥水到处流淌,不仅只有穿靴子才能进入厂内,而且附近农田也到处是煤泥水,既浪费了煤炭又污染了环境。当 穿着笨重的靴子去上班时,他感受到了作为一个选矿人的愧疚,更感受到了作为一个选矿人的责任。这两件事情的经历,使他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并最终促使他下 定决心,要为改变这种状况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劳动实习结束后回到学校,他经过认真思考,郑重地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并向党组织表示要把自己的青春和智慧献给煤炭科教事业。

  求索路漫漫,辛勤耕耘才会有不凡收获

  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中国的发展离不开煤炭。但硫和灰份是与煤伴生的有害成份,如何脱硫降灰洁净煤炭是一项世界难题,也是各国能源科学家研究 的重点。面对我国煤炭杂质含量高、分选难的特殊情况,国家组织了“八五”、“九五”重点科技攻关,并把这项艰巨任务交给了中国矿业大学。这是国家赋予中国 矿业大学相关专业教师的职责。在这样的情况下,他选择了细粒煤脱硫降灰的研究方向,开始了攻克这一难题的艰苦历程。

  万事开头难。课题组成立了,但一切都是白手起家,缺经费、没设备自己想办法,没有场地他们自己开辟,搭建试验台他们自己割钢板、焊构架。切割和 粘结有机玻璃放出的烟尘和难闻气味,使他常常感到头痛甚至呕吐,干一会儿就得出去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就这样,经过两个月努力,他们建起第一个试验装置。也 就是在这套因陋就简的设备上,他们完成了试验并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我国的煤炭集中在西部,他们的战场也随着煤炭开发战略的变化而转移。无论是在重庆的偏僻山区,还是在内蒙古荒凉的沙漠,他带领课题组住简陋厂 房,与现场人员同劳动,一呆就是几个月。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努力得到了回报:他作为第一设计人获得了美国、澳大利亚和中国共四项发明专利及六项中国实用 新型专利,形成了自主知识产权。十几年来,他作为项目负责人先后承担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863”、“九五”、“十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国家技术创新 工程、国家重点科技推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22项国家、省部级以及国际合作项目,提出了梯级优化分选理论并研究出了旋流-静态微泡柱分选方法,完成了六 乘六米国际上最大规格设备的研制任务,并使该研制技术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目前该设备在国内近两百家企业应用,并出口印尼与越南,据不完全统计,其年效 益超亿元。199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2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还被评为“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优秀成果。

  为完成好工作累了自己苦了家人

  今年春节前,他们承担的鞍钢铁矿项目开始了工业试验,进行试验期间遇上了多年少有的寒冷,厂房不保温,滴水成冰,光阀门就冻裂了十几个。试验刚 开始,系统不时漏水,稍不注意就会把棉袄湿透,而湿透的棉袄很快就结冰变硬,只好脱下来放在暖气片上烘烤,人靠在暖气片旁取暖。为检查设备状况,他下到七 八米深的柱底,里面到处结冰,又暗又滑,上面的水滴到他的头上、脖子里,衣服上也结上了冰。他们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完成着试验任务。

  东北项目刚告一段落,西北的工业试验又开始了,而这时已临近过年,课题组年轻同志长年在外奔波,应该让他们回去和家人团聚过个年,于是他安排其 他人回家,自己转车去西北。在火车上他打电话告诉妻子自己的行程安排,到试验现场后立即投入工作,大年三

联系方式

010-51480973

010-63701497

徐立强

781823372

kf@ibicn.com

公众号

小程序

在线客服